孩子作为一种“经济上一文不值,感情上珍贵无比”的存在,父母不惜将所有的时间、精力和资源完全投入在孩子身上。
然而繁重的学业让孩子玩耍的时间和空间越来越少,孩子的兴趣爱好被剥夺,读取课外读物的时间被剥夺。
因此为了让学识和素养充盈孩子的头脑与身心,让他拥有外可立事,内可悦己的精神结构和精神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之前读过一篇分析伊丽莎白一世与慈禧太后这两个女强人的差别的文章。
两位都是执政控场能力超强的女子,单身主政国家40余年。
伊丽莎白一世统治近半世纪,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英格兰文化也在此期间达到了一个顶峰,涌现出了诸如莎士比亚、弗朗西斯·培根这样的大师与杰作。
同时英国建设了航海能力,并开始确立在北美的殖民地。
是啊,伊丽莎白童年的教师,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人文主义RogerAscham,伊丽莎白懂六国语言,她的精神资源中有亚里士多德、凯撒、哥伦布......
所以,为什么一个人成长的环境,对人一生的影响,远大于为了升学的12年应试教育,或者大学4年专业课程。
因为,环境与家教,给了一个孩子影响他一生的做事习惯与精神资源。
因此,孩子成人之后,一生的所有重要决策,不是基于数学考90分还是60分。
而是,从幼年开始,你有意无意提供给他的精神资源,这些将形成他的精神结构——主导他一生的好恶感与羞耻心,他的愿望、梦想与恐惧,从而影响他后来所有的决定。
不管是传统移民大国的美国、加拿大,还是新兴移民国家的英国、爱尔兰、马耳他及葡萄牙。
众多投资移民者不断前往的最主要原因还是看重其教育资源及环境。
爱尔兰大学教育普及率在欧洲排名第一。
过去10年中,爱尔兰政府对教育的投资以每年10%增长位列欧盟之首。
因此,马耳他的公立教育不但注重教育的实用性,而且胸怀世界,着眼于培养能够为欧洲和世界做出贡献的高水平人才。
由于英语是马耳他官方语言之一,所以这里的公共教育能够与世界先进的教育体系无缝衔接,充分交流,并营造了一个多元化的教育环境。
马耳他私立教育主要采用英语教学,辅之以马耳他语教授重要的语言科目。
私立教育更注重启蒙,通过个性化、定制化的品质教育,培养国际化的人才。
因此,私立教育更能够发挥孩子的天性和特长,在因材施教上领先公立教育。
同时私立学校资源更为充沛,一般都配套有更为全面的服务于教育和娱乐的硬件设施,因此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体操馆和游泳池等是许多国际学校的标配。
让孩子更能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中国一直是移民输出大国,而那些移民的先行者已经在海外为新移民在生活、创业、教育方面做足了样板。
移民政策是瞬息变化的,传统移民国政策一路收紧,新兴的移民国家也在逐步收紧移民政策。
所以,家有小儿女,想为孩子创造更好未来的家长,都越来越信奉一条:移民要趁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