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岛的叮叮车穿梭在筲箕湾-上环之间。Photo by©VCG
在聊香港前,首先得自问:我们真的了解香港吗?全国近14亿人,还有10亿没去过香港呢!
「物尽其用、以小博大、自力更生」的香港精神,以及香港在各个时代对内地的现代启蒙、趣味浸染……我们全都看见了吗?
▲香港由香港岛、九龙、新界和周围262个岛屿组成,陆地面积1106.3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648.69平方公里。
▲香港多山,但多是低矮丘陵,最高峰不超过海拔1000米。Photo by©Tugo Cheng
到港片里常出现的飞鹅山、大帽山、大东山、八仙岭……时常偶遇周润发、嘉玲姐在港岛径行山徒步。
▲西贡的香港地质公园,火山岩柱景观1.4亿年前已形成。Photo by©VCG
▲香港的郊野绿径都离城市不远,太平山顶、湿地公园、城门水塘、万宜水库、流水响水塘、船湾郊野公园……
▲大屿山是香港最大离岛,昂坪大佛、宝莲禅寺、国际机场都在这里。Photo by©VCG
它并非为游客而生,却深得香港市民的心。为了纪念,最早启动的一条远足径被命名麦理浩径。
▲每年郊野公园的本地游客约1000万人次,平均每个香港人一年去1.4次。图为通往太平山顶的缆车。
▲沙田香港中文大学的山顶,著名的天人合一景观。Photo by©VCG
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香港岛永久割让英国……
用粤语讲维多利亚,就是「唯图利啊」,它是香港国际贸易、房地产、旅游业的「关键先生」。
100多年来,历次移山填海,为香港增加了67平方公里,容纳了27%的香港人口,创造了70%的商业财富。
每晚8点的「幻彩咏香江」声光秀,哪怕当地人觉得俗气,依然是香港最受欢迎的旅游项目。
▲万家灯火像一块钉满胶珠花的黑布,光辉灿烂。Photo by©HKTB
▲美国《国家地理》将搭天星小轮游维港列为人生50个必游项目之一。Photo by©HKTB
▲南丫岛、大澳、石澳、长洲、塔门、赤柱…当地人最爱。Photo by©Chester Ho
▲香港岛中环,最昂贵的地段。Photo by © 静言
▲香港九龙半岛的密集楼盘。Photo by © VCG
▲地铁中环站换乘复杂,n条扶梯并列,永远挤满人。Photo by © BRIAN YEN
它曾是臭名昭著的「三不管」贫民窟,每平方公里192万多人,是现任「密度冠军」旺角的9倍!方寸间,流民地痞、黑帮古惑仔……
▲这块伤疤在1993年被清拆,于遗址处建了九龙寨城公园。
▲1994年,导演王家卫在此拍摄了电影《重庆森林》。
▲这么挤,却不太堵车,比北京可好太多了。英国人在管理城市上确实经验丰富。Photo by©VCG
▲油尖旺牌匾林立,成了香港独特的风景。Photo by©VCG
▲香港笼屋,大约20万人住,租金约2500~4000元/月。全港十八区最贫穷的是深水埗。Photo by© Tugo Cheng
▲1970年代,前港督麦里浩发表10年房屋计划,要为180万人提供公屋。可短暂出租、永久出租、低价售卖。月收入不到1w即可申请,租金只需15k。图为黄大仙公屋彩虹邨。Photo by©Micheal Wolf & Win Ka Ho
▲香港大坑丽德村香港唯一的圆形公屋。Photo by©HymChu
白领买得起50平已是稀罕;70平是终生奋斗目标;100平更是下辈子奢望。
娱乐八卦常说某明星豪掷千万购豪宅,也就是100多平的商品房。嗯,千尺豪宅啊!
▲德国摄影师Michael Wolf曾拍摄了香港楼房的专辑。
在温哥华,华人住宅不管大小,都要堆满占尽才安心,极少有闲地留给花花草草。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战争、一战、二战……战争,意外让香港成为受益者。大量难民涌入,让香港人口暴涨、经济腾飞,最终迎来了黄金时代。
▲沿用英国左行右驾,马路上写着望左望右,多么香港!
同一个港岛,不同时代的建筑层层叠加、拼贴。来了你就会懂!
▲上环中环一带靠山,地势陡峭,这种斜度x密集是最香港的味道了。
▲这样一个地方,用混杂融合这些词似乎都太简单了点。Photo by©Lonley Planet
各种祠堂庙宇,以及古玩、海味干货、药材铺混在一起;转身又是洋气的写字楼、西餐厅、酒吧……
▲百年前,孙中山就在这一带活动。当年的杨耀记,孙中山等四大寇就在此商议大事。现在已变身大排档啦!
▲电影《幸运是我》,惠英红曾无数次走过这面榕树墙。
▲湾仔和昌大押,百年老骑楼,现在是高档西餐厅。这里有张爱玲最爱的叮叮车,也有曾令英国人无比迷恋的《苏丝黄的世界》。Photo by©HKTB
各种习俗节庆,盂兰节、太平清醮、抢包山、洪圣爷诞、谭公诞、端午龙舟……每每在香港看到如此「中」的画面,真的会恍惚:这可是在国际都会Hong Kong啊。
▲太平山街的广福义祠,1856年就有了。当年很多难民客死香港,祠堂立了满满的牌位墙。有人曾在此见过唐德鹤为张国荣供奉的香烛。Photo by©HKTB
▲观塘鸿图道60号后巷涂鸦,搵食、打工仔、努力做工……写满了「港式鸡汤」。Photo by©HKTB
去餐厅,点菜快、出菜快、结账也要快,不够快就是服务不够好。超快的翻台率,吃太慢的多半是外地游客……
总之,不能停下来!超高效的城市管理、超现实的商业精神,「港式效率」就这样炼成了。
1970年代,贪腐严重、帮会横行。港片《古惑仔》《功夫》的黑帮故事一点不夸张。这才逼出了香港的法制改革、廉政公署的成立(1974年),成为日后香港繁荣稳定、贸易自由的基石。
▲当年刷TBV剧,法治,是我们对香港最初的印象。以至于今天旅游,还要绕到油麻地警署打个卡。
地铁公车、电梯楼道,满眼小广告,留白就是浪费!报摊杂志要色彩斑斓,八卦新闻要奇情曲折。
李嘉诚、李兆基、霍英东、邵逸夫、刘銮雄……这些人有多出名,看后代子嗣的八卦占据头版有多久,就能感知一二。
叶问、李小龙、成龙、李连杰们,不只代表香港,更向全世界输出了中国文化。
罗文、甑妮、许冠杰、刘德华、张学友、周润发、梁朝伟、张国荣、梅艳芳、林青霞、张艾嘉、张曼玉、刘嘉玲……这个名单长得没法列、挂一漏万,一代人的花样年华!
吴宇森、王家卫、周星驰、杜琪峰、徐克、陈可辛、王晶、许鞍华……00后没机会亲历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恐无法理解这些名字的意义。
四大才子金庸、倪匡、黄霑、蔡澜;还有把香港写得更加妩媚的张爱玲、亦舒、李碧华;以及更多打上香港印记的文人:陈冠中、也斯、西西、林夕、梁文道……
国学大师钱穆、汉学家饶宗颐、光纤之父高锟、作家刘以鬯……
▲1997年,在文华东方酒店顶上展开的五星国旗取代了英国米字旗。Photo by ️©Steven McCurry
19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刚起步,深圳正愁摸不到门路时,香港商人送上的一笔生意,点燃了中国经济腾飞40年的引擎。深圳今天的成功,也离不开香港。
▲《英雄本色》小马哥叼烟、烧美钞,多少男生模仿过?
我们涌入香港,太平山顶俯瞰维港夜景、星光大道按手印、大屿山拜佛、迪士尼和海洋公园合家欢……游客量从1997年的36万人次,到2018年5100万人次,翻了足足21倍。
那几年,内地学生开始热衷「放弃北大清华,去香港念本科」;
近年,无数中产、富人赴港买保险、买理财,据说内地人的投保总额逐年呈百!亿!级!增长……香港,似乎又成了治疗中产焦虑的一枚舒缓剂。
图 | 静言 吴海浪 香港旅游发展局 Unsplash VCG